【珞珈群学讲坛】范晓光:《市场化、社会发展与中产阶层的再定位》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17-10-20 10:54
A A A

2017年10月13日下午,应邀前来的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范晓光博士在我系302教室开展题为《市场化、社会发展与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再认定》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我系张杨波老师主持,我系部分教师、博士生和研究生参加此次讲座。

范晓光老师从“中产阶层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出发,结合国内外关于中产阶层研究的若干理论、对比了西方国家的中产阶层和我国的中产阶层所处的历史制度背景,描述我国中产阶层迅速崛起,但总体占比与发达社会相比仍然相对偏低的现状,提出研究这一群体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政治功能的重要性。对此,范晓光老师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在当下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是怎样的?宏观的社会变迁对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以及中国巨大的社会转型对中产阶层内部是否可能带来新的分化?

首先,范晓光对中产阶层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在范老师的研究设计中,他在EGP框架的基础上,纳入了一些中国独特的职业类型。在此基础上,将中产阶层内部在进行细分,先将中产分为新中产阶层和老中产阶层,同时结合了李路路老师的分层标准,将中产阶层分为体制内中产和体制外的中产。由此,范晓光将社会地位作为自变量、政治社会功能作为因变量、市场化和社会发展作为调节变量,利用CGSS2013展开实证分析。

接着,范晓光从三个方面展示了其研究结果。具体而言,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随着市场化视频的提高,中产阶层呈现出公平感和民主意识不断提升;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中产阶层在维权参与上更倾向于保守的态度,但是其社会参与的程度确在提升。在新老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上,他们的非疏离感不断增强,作为一种“社会稳定器”的存在。最后,在中产阶层内部的异质性是否随着市场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发生变化方面,范晓光以工人作为参考系,考察的是体制内外的中产阶层分别与工人阶层的差距的变化,以及用“空间换时间”的形式,认为两者之间的差异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最后,范晓光向在场的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市场化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力量,它们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在当前中国的背景下,我国的市场化具有自身的特点,政府在市场化和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强调指出,这个研究的深层次的理论关怀是讨论国家、市场和中产阶层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范老师给出了一个未来可供探讨的方向:“国家和市场的相互作用中,社会阶层的利益和规范在哪里?”

范晓光系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2016年入选“之江社科青年学者”和“费孝通江村学人”。曾先后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担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现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私营企业主群体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是首位获得全球“青年社会学家”大赛(WCJS)优胜奖(Winner, 2014)的中国大陆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