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土”博士腾跃:践于行的非遗情怀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17-02-24 10:48
A A A

2016年1月,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生腾跃因其在长阳县资丘镇开展非遗传承工作的优秀表现,被评选为“宜昌楷模”。腾跃博士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投入到非遗保护的切实工作中,成为最接地气的“土博士”,是当代优秀大学生的典范。

行走在不停学习的道路上

“感觉自己可以做到更好”。这是在被问即“评选为‘宜昌楷模’有什么感想”时,腾跃博士毫不犹豫给出的回答。在资丘镇开展的为期一年的文化志愿活动,将腾跃的足迹留在了资丘镇19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也让腾跃结识了许多民间艺人和文化工作者。在与这些当地文化一线工作者们相处、工作、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自发自觉承担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责任意识,以及其所传承的很多精妙的民间技艺都给腾跃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心灵上的震撼。腾跃说:“我和他们比还是不够的。”正是秉着这样一种“不觉满”的学习态度和自觉保护优秀传统技艺文化的责任感,让腾跃不畏艰苦的生活条件深深扎根于长阳县资丘镇,激励着他用一年的时间去学习各种技艺和拍摄各类素材。就撒叶儿嗬这一种民间技艺,腾跃便学习了10多种号调,还根据自己的知识和体验,形成了一套“撒叶儿嗬速成学法”。就连寒假在家,腾跃也不忘在长阳的师爷和同事,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他们就撒叶儿嗬继续展开交流。就这样,腾跃与当地的土家文化和技艺结下深厚的不解之缘。

感悟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

腾跃在开展这次文化志愿服务之前,其实自己对“非遗保护”“文化传承”也没有什么十分具体清晰的概念。直到在这一年的同当地文化一线的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共同工作的经历里,他才切切实实地明白“非遗保护是对一种即将消失的东西进行的抢救保护”,它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同时,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开展,也有了自己的体会与心得。

首先,腾跃认为非遗保护的核心内容应当是对人的保护。在他看来,人在非遗传承里意义重大。他说:“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保护的主体,同时他又是被影响的客体。而作为那些非遗传承人,他们又是某一项传统技艺的载体。”所以在谈及师傅因病逝世时,腾跃十分沉重地说:“这是我感到最伤心也是最惋惜的一件事。他是一个集各种技艺于一身,造诣很高的民间艺人。而且他从事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很多年,工作能力强,对文化保护工作的贡献十分巨大。他的逝世,对非遗保护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而腾跃也从这件事可以感受到,非遗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传承人的重要性

其次,腾跃切身感受到非遗保护、非遗传承工作一定要有新鲜血液。腾跃在实践的过程中,看到了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缺乏新鲜血液的境况,也知道不仅他所在的地方如此,全国很多地都有这个情况。腾跃感到痛心的同时,也感到了培养新鲜血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他高度评价了当地开展的“民间文化继承人”活动。即把民间技艺与文化带进中小学课堂,努力将中小学生变成非遗传承的后备力量。这样一方面可以给非遗保护输入新鲜血液,又能够在社会上营造出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带动更多人投身于非遗保护的事业之中。

最后,腾跃也动情地感叹了当地政府对非遗工作的支持。无论是给予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以生活上的关心关怀和保护,还是在他们工作活动上予以保护支持和鼓励,都让腾跃体会到了政府对非遗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及当地人民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逐渐提升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规划在文化传承的未来里

直到现在,腾跃依旧特别喜欢撒叶儿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没事就想唱,一有空就拿出自己在资丘镇拍摄的素材来听来看来学。在谈及未来这方面工作的打算时,他说自己马上要毕业了,所以暂时还只有些小的打算。第一件事,便是想在撒叶儿嗬技艺方面更进一步,达到一定的层次和高度。另外,他还想在今后的日子里,介绍一下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对于博士生的这种培养方式。最后,他想将他在长阳当地所体会到的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好的方法传递到更多的地方,来保护更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时间其实特别快,真心喜欢当地的民俗风情与文化就不会想说回来或者呆够了之类的话。保护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会一直承担下去的责任。”腾跃坚定地说道。

(郭小龙 何盼报道)